無公害農產品簡介
農產品質量認證始于20世紀初美國開展的農作物種子認證,并以有機食品認證為代表。到20世紀中葉,隨著食品生產傳統方式的逐步退出和工業化比重的增加,國際貿易的日益發展,食品安全風險程度的增加,許多國家引入“農田到餐桌”的過程管理理念,把農產品認證作為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同時能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有效政策措施。于是,出現了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GMP(良好生產規范)、歐洲EurepGAP、澳大利亞SQF、加拿大On—Farm等體系認證以及日本了JAS認證、韓國親環境農產品認證、法國農產品標識制度、英國的小紅拖拉機標志認證等多種農產品認證形式。
我國農產品認證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農業部實施的綠色食品認證。2001年,在中央提出發展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背景下,農業部提出了無公害農產品的概念,并組織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各地自行制定標準開展了當地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在此基礎上,2003年實現了“統一標準、統一標志、統一程序、統一管理、統一監督”的全國統一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一些機構引入國外有機食品標準,實施了有機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一個組成部分。
另外,我國還在種植業產品生產推行GAP(良好農業操作規范)和在畜牧業產品、水產品生產加工中實施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當前,我國基本上形成了以產品認證為****、體系認證為補充的農產品認證體系。
農產品認證除具有認證的基本特征外,還具備其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是由農業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
1.農產品生產周期長、認證的時令性強。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生產(生長)周期長,在作物(畜、禽、水產品)生長的一個完整周期中,需要認證機構經常進行檢查和監督,以確保農產品生產過程符合認證標準要求。同時,農業生產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氣候條件的變化直接對一些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子產生影響,比如直接影響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的發生和變化,進而不斷改變生產者對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從而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因此,對農產品認證的時令性要求高。
2.農產品認證的過程長、環節多。農產品生產和消費是一個“從土地到餐桌”的完整過程,要求農產品認證(包括體系認證)遵循全程質量控制的原則,從產地環境條件、生產過程(種植、養殖和加工)到產品包裝、運輸、銷售實行全過程現場認證和管理。
3.農產品認證的個案差異性大。一方面,農產品認證產品種類繁多,認證的對象既有植物類產品,又有動物類產品,物種差異大,產品質量變化幅度大,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分散,組織化和標準化程度較低,農產品質量的一致性較差,且由于農民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的差異,生產方式有較大不同。因此,與工業產品認證相比,農產品認證的個案差異較大。
4.農產品認證的風險評價因素復雜。農業生產的對象是復雜的動植物生命體,具有多變的、非人為控制因素。農產品受遺傳及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其變化具有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方式、方法多樣,與工業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工藝性、同一性有很大的不同。
5.農產品認證的地城性特點突出。農業生產地域性差異較大,相同品種的作物,在不同地區受氣候、土壤、水質等影響,產品質量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采取的技術措施也不盡相同,農產品認證的地域性特點比較突出。
|